业务咨询:13219729777

您好,欢迎您来到江南体育!这里为你提供切割机,切槽机,开槽机,矿山锯等机械设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江南体育官方客服电话查询中心地址是多少

江南体育官方客服电话查询中心地址是多少

济宁市人民政府

时间: 2024-02-07 19:22:30 |   作者: 江南体育

产品简介: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导,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全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全市工业调整振兴,壮大产业实力,再造工业经济发展新优势,实现工业经济整体素质、竞争实力和规模效益的新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经过“十一五”改革、调整与发展,全市制造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贡献增大的发展形态趋势,为制造业“十二五”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地增强。到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老口径)发展到4057户,比“十五”末新增2648户。201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老口径)完成增加值737.8亿元、出售的收益2907.5亿元、利税261.5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 1.63倍、2.43倍和1.75倍。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十五”末的49.8%提高到61.7%。资产总额达到2042.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72倍。

  (二)产业体系一直在优化。“十一五”期间,全市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2057亿元,占工业投资的83.7%,年均增长21.47%,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24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50.5%,年均增长22.2%,产业和产品结构一直在优化。2010年,全市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煤化工、食品三个千亿产业工业增加值、出售的收益、利税分别达到426.6亿元、2068.5亿元、176.3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07倍、2.98倍和2.26 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03.3亿元,占比达到35.54%,比“十五”末提高13.1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实现出售的收益 254 亿元,占制造业出售的收益的8.7%。推土机、挖掘机、精纺呢绒、变频调速器、味精、抗生素等一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拥有中国名牌产品 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山东名牌产品139个,创建中国驰名商标 17个、山东著名商标113个。

  (三)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0年底,全市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3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34个、市级83个,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3个、21个和55个。建成省级行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1个,省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 49个,拥有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 3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5个。全市拥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已达1000余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 1.97万人,其中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 1.14万人。2010年企业科技投入3.6亿元,占全市研发投入总量的87%,年均增长13.6%。全市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420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的1100项。授权专利总量11785件,其中发明专利307件、实用新型10043件。如意集团“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兖矿集团“高效洁净煤制甲醇与联合循环集成系统的研发和示范”、太阳纸业“中高浓度纸浆漂白技术”等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四)信息化步伐逐步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实现增加值12.6 亿元、出售的收益84.3亿元、利税10.9亿元、利润8亿元,“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17%、46 %、61%和74%。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CAD、CAM、DCS、ERP等信息技术在我市工业公司得到推广应用。RFID已在我市医药和白酒行业开始做应用。我市被列为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全市23家企业被列为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五)强企群体进一步壮大。到2010年底,出售的收益过10亿元企业达到27户,比“十五”末新增14户,其中过20亿元企业9户,过50亿元企业1 户,过100亿元企业5户。全市利税过千万元制造业企业达到217户,比“十五”末新增106户,其中利税过亿元企业26户,过5000万元企业23 户。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7家。

  (六)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园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济宁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嘉祥高新区晋升为省级高新区,形成了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特色鲜明的骨干产业集群。全市已建成产业集群22个,其中济宁高新区工程机械、纺织服装被列入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济宁高新区光电产业园被列为省级产业园,梁山县挂车产业、任城区机械制造产业、金乡县大蒜(食品)产业被山东省认定为省级产业集群。

  (七)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1.01吨标准煤,分别比“十五”末下降33.45%,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在煤炭、化工、生物、造纸、纺织等行业形成了煤→焦→精细化工、煤→电→化→建材、林→浆→纸→废水治理回用、粮食深加工→生物食品→废水资源化→种养植业、棉(毛)→纺纱→落棉(毛)→纺纱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5年间共关停小火电69万千瓦,淘汰立窑(含磨机)水泥383.9万吨,钢铁、铁合金17.1万吨,焦炭42.7万吨,麦草制浆21万吨,平板玻璃470万重箱。

  “十一五”期间,我市制造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层次依然偏低。重化工业特点较为突出,资源型初加工产品、传统产业产品比重较大,新兴起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占比较低。二是终端产品少,科技含量不高。加工型的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原材料产品多,直接面对市场和居民消费的终端产品少,低污染、低消耗、高的附加价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少。三是创新水平不高。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少、层次低,企业研发投入偏低,创新人才缺乏,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少,发明专利占比低。四是部分产业链条短、规模小,集聚带动作用不强,专业化协作能力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五是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

  “十二五”是我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工业立市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创新发展,着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我市工业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

  (一)总体思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低碳发展、提质增量为第一个任务,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项目为抓手,坚持投入拉动、创新驱动、开放推动和集群、集聚、集约式发展,集中培育突破五个新兴起的产业,着力发展壮大三大千亿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三个优势特色行业,构建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实现全市制造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再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项目带动原则。坚持投入拉动,抓好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优势优先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引导,整合各类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尽快形成经济优势。

  创新发展原则。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投入,提高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力。

  龙头引领原则。集聚优势资源培育壮大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能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的企业群体,引领带动工业快速成长壮大。

  集聚发展原则。强化政策扶持,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构筑产业区域发展新优势。

  开放发展原则。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技术转移,紧盯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终端产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中优势资源招大联强,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资源和市场空间。

  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1.经济总量。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新口径)实现出售的收益8000亿元、利税650亿元,年均增幅均达到27%以上;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2.产业构架。到2015年,装备制造、化工、食品三个千亿产业出售的收益、利税力争分别达到5700亿元和480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出售的收益、利税比重分别达到71%和73%;纺织服装、造纸、建材三个优势行业出售的收益、利税力争分别达到1800亿元和180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出售的收益、利税比重达到22%和25 %;五个新兴起的产业出售的收益力争达到1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出售的收益比重达到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新口径)。

  3.企业群体。到2015年,制造业年出售的收益过百亿元企业达到20家;利税过千万元企业达到350家,其中过亿元企业达到5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企业管理上的水准和市场应变能力进一步提高。

  4.技术进步。“十二五”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50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4000亿元,年均递增25%;开发新产品500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2000项。到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270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0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 160个,拥有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突破15件,山东省著名商标达到150件。

  5.节能降耗。到2015年,全市制造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83吨标准煤,比“十一五”末降低18%,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培育一批循环经济样板企业和经济园区。

  6.企业国际化。“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亿美元,与世界500强或国内外著名大企业组织广泛合资合作。到2015年,工业制成品出口达到50亿美元。

  (一)打造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制造业重点实施“533”工程,加大自主创新和投资力度,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突破培育五个新兴起的产业,着力发展壮大三大千亿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三个优势产业,努力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推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总量扩张。

  1.集中突破培育五个新兴起的产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加大培育力度,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到2015年,力争新兴起的产业出售的收益达到1500亿元,占制造业出售的收益比重达到18%。

  ——新能源产业。围绕光伏、光热、LED、电动汽车、清洁煤利用五大产业链,全力发展新能源装备。(1)光伏产业链:完善从硅料、硅棒、硅锭、硅片和太阳能电池(组件)到系统集成、产品应用产业链条。积极使用先进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适时适度发展晶硅与非晶硅等光伏材料。加强对熔铸、剖锭、拉伸、切割及浆料回收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全力发展8英寸以上超薄硅片。重点培育单位耗能低、耗材少、高光电转化率的薄膜电池、晶硅电池技术和产品,支持组件封装工艺关键研发技术与产业化,发展低成本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围绕光伏并网电站集成系统,全力发展并网逆变器、智能电表等产品。(2)LED产业链:以光电信息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全力发展技术上的含金量高、资本相对密集的芯片产品,加大研发创新力度,积极向上游发展高技术、高的附加价值的外延片、衬底材料,拓展LED下游应用领域,发展LED显示屏、景观照明灯、射灯等应用产品,打造完整的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业链,形成集群式发展格局。(3)电动汽车产业链:鼓励现有企业积极研发场地车、轿车、客车电动改造技术,提升产品档次,逐渐向高水平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力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的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加快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加大新一代车用新型动力电池研发技术投入,拓展产品系列,重点提升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胶体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等车用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积极开发多能源动力系统、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动力电池及控制管理系统、充电站设备等核心核心部件。(4)光热产业链:加快太阳能光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步伐,大力推广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积极开发标准化、通用型太阳能热水系统组件,扩大光热应用领域。加强太阳能光热技术创新,积极研发光热发电和系统集成技术,重点发展热管型集热器、平板型集热器、内置金属流道玻璃真空集热管、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和光热发电反射镜自动跟踪装置等产品。引导发展贮热水箱保温发泡材料、密封圈、电气元件和法兰盘等太阳能光热配套产品。(5)清洁煤利用产业链:发展以煤气化为基础的煤基多联产,延伸产业链条,主攻高的附加价值、低污染清洁能源产品。提高现有洗选煤的比率与水煤浆制浆生产能力,鼓励使用先进的型煤技术对生活用煤和工业用煤做深加工。鼓励采用循环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等先进煤燃烧技术,提升高硫煤、煤矸石、煤泥洁净利用水平,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6)其他新能源:合理地布局、适度发展生物质能发电,重点研制生物质直燃焚烧锅炉、汽化机组和发电机组,快速推进核心部件的配套生产。支持以农林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鼓励以非粮食物质为原料开发生产第二代燃料乙醇,提高转化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风力电站,重点发展兆瓦级变流器等风电装备及核心部件,积极研发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强化浅层地热推广应用,重点发展热交换装置、地源热泵、地热空调等装备。

  ——新材料产业。以轻量化、功能化、复合化为方向,优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发展前沿技术新材料,重点发展电子新材料、纺织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等,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1)电子新材料: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锂电池、铅酸电池电极材料,电子级玻纤纱、高比容电极铝箔、高性能覆铜板、高纯石墨制品、碳/碳复合材料,键合丝、蓝宝石衬底等微电子材料,光纤、特种光缆、光隔离器、光通信等光电材料。(2)纺织新材料:大力推广应用“如意纺”技术,发展高档毛棉精梳高支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性化学纤维,积极发展醋酸长丝、莫代尔纤维、生态有机高档亚麻纤维混纺纱线等特种纤维。全力发展高支毛棉精纺面料、亚麻服装面料等服装新材料,推进传统纺织产品高质化、高新化。(3)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碳纤维、可纺沥青、针状焦、高档润滑油、高耐磨炭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有机硅、活塞产品表面微弧陶瓷、聚碳酸酯、聚甲醛及新型助剂等化工材料。(4)生物基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生物高分子可降解材料、长链二元酸等产品,全力发展酶载体树脂、大豆生物活性物质、生物合成节能润滑油等。积极开发生物基材料下游系列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5)高性能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高铬耐磨材料、特种合金新材料、纳微米粒子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铝包钢及铜包铝双金属导线、矿用钢丝绳、工模具钢等金属新材料。(6)稀土新材料:利用稀土资源优势,突破稀土化合物新型制备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稀土催化剂、单一及高纯稀土氧化物等。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全力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新品种、新剂型,积极发展医疗器械产品。(1)生物制药: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对维生素类、抗生素类药等现有品种进行科技攻关,提高发酵水平,全力发展大观霉素、泰乐霉素、沙培林、万古霉素、硫酸粘杆菌素等。突破利用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基因工程疫苗、重组抗体、生物芯片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2)化学制药:继续巩固头孢C钠盐、7-ACA、6-APA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领头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重点发展阿德福韦酯片、氨曲南及中间体系列产品、非β内酰胺类原料药、维A酸系列、易菲莎、冻干粉针制剂等药品,大力开发心脑血管类、抗癌类、抗病毒、抗感染类新型制剂和替代进口药品。(3)现代中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开发新特药和天然药物,发展高活性蚓激酶粉、龙寿丹胶囊、银杏甙元黄酮、活力源胶囊、六味地黄丸、牛黄解毒片、脑血康、冰硼散、精制芦丁等,拓展产品剂型系列,积极研发用于防治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等中药新药。大力推进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支持中药保健品开发,推广超声波逆流萃取发酵工艺,推进中成药生产现代化。(4)医疗器械:巩固常规医疗器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积极开发高端医疗设施仪器,加快发展微量元素分析仪、理化检验与分析仪器、FX2002型电化学实验工作站、ZJ8000重金属测定仪、NJ-100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血红蛋白检测仪等医疗器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器具、医用高分子材料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提质扩能,拉长产业链条,膨胀产业规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层次地融合,促进软件产业规模化发展。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升级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开发传感网、物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产品。(1)电子信息制造业:全力发展光纤、光缆、光电端机、智能交换系统、光通信设施等光通信系列新产品,加快发展发光器件、芯片及封装、高精密金属箔电阻器等电子元器件产品,培育壮大超声波设备、矿井安全执法信息系统及设备、汽车电子传感器、节温器等控制应用类产品,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引进开发生产计算机、通讯设备、家用电器等终端产品。(2)软件业:整合研发资源和企业资源,快速推进软件园建设,积极带领企业加强技术协作,采用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开发工业设计、企业管理、政务信息交流、网络教育、商贸流通、安全防护等应用类软件,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我市软件开发应用水平。重点开发嵌入式软件、工业设计软件、基础软件、系统集成与信息技术外包等。(3)传感技术及装备: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升级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研发生产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技术与设备,推进传感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围绕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环境监控等领域,积极开发传感网、物联网产业链有关技术产品。

  ——节能环保产业。推广节能环保新工艺、新技术,全力发展节电、节煤、节油、节水、节材和环保治理装备产品。(1)节能装备:重点发展高低压变频器、兆瓦级风电并网变流器、轨道交通能量回馈装置、高压无功补偿装置,积极开发生产节油润滑压缩机、抽油机节能装置、智能路灯节能控制设备等。(2)环保装备及制剂:积极发展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等,重点发展秸秆汽化机组、脱硫脱硝设备、汽车尾气净化器、废纸处理成套设备、挤塑保温板设备、车载远射程风送式除尘清洁喷雾机等。突出原位水质改善技术、微生物固定化和菌剂技术应用,积极开发高效复合微生物制剂等生物技术产品。

  2.着力发展壮大三大千亿产业。坚持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培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发展名牌产品相结合,拓展先进制造业前沿领域,发展装备制造、化工、食品三大制造业千亿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巩固支柱地位。到2015年,力争三大千亿产业出售的收益达到5700 亿元,占制造业出售的收益比重达到71%。

  ——装备制造业。以发展七大系列整机产品和六大类关键零部件为重点,加快工程机械、汽车、农业机械、矿山机械、内河船舶、数字控制机床、输变电设备终端产品规模膨胀和系列扩展,全力发展零部件,培育配套产业集群。(1)工程机械。重点发展推土机、铲运机、装载机等铲土运输机械系列新产品,挖掘机、旋挖钻机等挖掘机械系列新产品,压路机、压实机、碾压机等压实机械系列新产品,摊铺机、平地机、沥青搅拌机等路面机械系列新产品。积极开发生产混凝土搅拌站、运输车、泵车等混凝土机械系列新产品,叉车、吊管机、开槽机等特种功能机械系列新产品。(2)汽车。加快发展中高档载重汽车、重型牵引车,巩固发展各类半挂车、厢式车、罐式车等专用车系列新产品,重点发展生产光通信军用野战特种车辆、市政作业车、城市环卫用车、医疗卫生用车等技术上的含金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种专用车,积极发展乘用车、新能源汽车。(3)农业机械。重点发展大中型多功能拖拉机、收获机械、耕播机械、节水型喷灌机械等现代农业设施机械,培育壮大精米加工机械、面粉机械、成套油脂加工设施、屠宰机械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4)矿山机械。全力发展大型破碎成套设备、煤炭洗选设备、凿岩设备、球磨设备、钻探设备、矿井支护成套设备、成套输送设备、变频电机车等矿山机械系列新产品。(5)内河船舶。巩固发展500—1000吨级钢质货驳、1000—3000吨级机动货船、高效率节约能源双艉机动货驳、集装箱船等运输船舶,积极发展工程船、搜救船、缉私船、旅游船等高技术上的含金量、高的附加价值的特种功能船舶。(6)数字控制机床。重点发展高档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立车、数控镗床、数控铣床、数控钻床等机电一体化系列装备。(7)输变电设备。加快发展干式变压器、油浸式变压器、干式高低压预装式变电站、无人值守变电站成套设备、超高压输变电、风电变流器等节能型输变电设备。(8)关键零部件。围绕整机产品,传动系统重点发展变速箱、液力变矩器、液力耦合器、驱动桥、转向桥、回转支承等;动力系统重点发展发动机、发动机壳体及总成、液压马达、液压转向器、液压油管总成、活塞等;行走系统重点发展履带及履带总成、车轮、轮毂、轮胎等;结构件产品重点发展驾驶室、车身、车架、车桥、悬挂系统等;控制类产品重点发展温控器、传感器、仪表、电子监控设备等。围绕数字控制机床重点发展滚珠丝杠副、滚动直线导轨副、精密机械主轴单元、精密数控双坐标工作台、高精度轴承等数字控制机床核心部件产品以及机床工具产品等。

  ——化学工业。以煤基多联产为主体,重点延伸焦化、气化产业链,适度发展初级产品,主攻高的附加价值、低污染精细化工和清洁能源产品,抢占产业制高点。以精细化、深度开发、高端发展为方向,发展生物化工、橡胶化工、精细化工、氯碱化工等相关产业。(1)煤化工。煤气化重点发展碳一系列化学品和清洁能源,以民用燃料和油品市场为导向,发展甲醇、二甲醚等洁净能源产品;拉长甲醇产业链,采用低压羰基合成、MTO等技术,重点发展碳酸二甲酯、醋酸、乙二醇、甲醛、聚甲醛等精深加工产品;跟踪煤制烯烃产业化步伐,做好乙烯、丙烯下游产品的技术储备;加快化肥行业改造升级。煤焦化重点抓好煤焦油精深加工,拉长苯系列、萘系列、蒽系列、沥青系列新产品链,发展精制苯、顺酐、精萘、2-萘酚、2,3-酸、色酚、H-酸、蒽醌、咔唑等化工产品,发展沥青及其深加工产品;规范整合焦化企业,适度建设先进大型焦化装置;注重焦炉煤气制甲醇和城市气源等方面的综合利用。(2)氯碱化工。按照“氯碱平衡,协调发展”要求,重点发展离子膜烧碱,同步发展技术上的含金量高的氯化苯、漂粉精、氯化聚氯乙烯等有机氯产品。着力抓好济宁中联化学(汶上)高端化工循环经济区、金威煤电循环经济园区建设。(3)橡胶化工。重点发展载重子午线轮胎、轿车轮胎、大型轻量高强力输送带,各种规格的汽车、工程机械、油田、煤矿等行业专用胶管和家电、电讯等行业专用橡胶圈、垫等高档橡胶制品及骨架材料。(4)精细化工。重点发展萘系列精细化工产品、高档涂料、颜料、橡胶助剂、造纸助剂、纺织助剂、皮革助剂、日用化工助剂、医药中间体及环保型粘合剂等产品。(5)生物化工。重点发展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Bt)等,加快研发微生物活体农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等。充分的利用发酵废弃物,发展生物菌剂与营养元素、有机肥、抗生素等复合生物肥,剂型由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严格禁止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和土小化工企业生产。

  ——食品制造业。以规模化、优质化、营养化、保健化为发展趋势,围绕调味品、粮油制品、肉禽制品、渔湖产品、果蔬饮料5个产业链,壮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巩固提升“玉堂”、“孔府家”、“微山湖”、“嘉冠”等知名品牌,大力培育新名牌,打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基地。(1)生物制品及调味品。重点发展味精、鸡精及复合调味品,开发生产谷氨酸、赖氨酸、苏氨酸等氨基酸系列生物制品。发挥“玉堂”中华老字号品牌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专用系列调味品和食品。加大甜菊糖、甜菊甙、银杏甙黄酮等食品添加剂系列新产品的研发生产。(2)粮油制品。重点发展增钙面粉、富铁面粉等营养强化面粉,面包粉、饺子粉等专用面粉,标准粉、富强粉等通用面粉。开发生产挤压淀粉、油脂淀粉等变性淀粉。全力发展鲜湿面、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等方便休闲风味食品。发展精炼食用油和专用油产品,抓好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发展低聚糖、异黄酮、膳食纤维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3)肉禽制品。围绕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芦花鸡、麻鸭等资源,重点发展焙烤、熏蒸、腌制、酱卤等特色风味制品,开发生产火腿、肉脯、肉丸等深加工产品,向细分割、多品种、系列化、精包装、易储存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畜禽内脏分类加工制品,搞好副产品综合利用。(4)渔湖产品。依托微山湖资源优势,全力发展鱼片、鱼丸、虾球、烤青虾、五香扒鸭、松花蛋、咸鸭蛋、菱米、芡实、莲子、藕粉、藕汁等渔湖产品,打造“微山湖”品牌。(5)果蔬饮料。依托大蒜资源,积极研发生产蒜片、蒜粉、蒜素等大蒜系列深加工产品。围绕苹果、山楂、无花果、核桃等果品,全力发展果汁、果酱、果脯等深加工制品。积极发展低温脱水蔬菜、保鲜菜等蔬菜系列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重塑“孔府家”等优势品牌,促进酒类产品向中高档方向发展。

  3.改造提升三个优势产业。坚持改造与创新并重,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提升纺织服装、造纸、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到2015年,力争三个优势产业出售的收益达到1800亿元,占制造业出售的收益比重达到22%。

  ——纺织服装。以服装、家纺制品等终端消费产品为龙头,拓展花色系列,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名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力推广应用“如意纺”技术,提高纱线质量档次,巩固纱线、面料优势地位。努力打造国家纺织新材料基地和纺织服装名城。(1)服装。突出抓好服装设计,培育名牌产品,加快发展高档西服、职业装、针织服装、高档色织衬衫、休闲装、羽绒服装、防寒手套等产品,积极开发高档运动装、女装、内衣、童装等系列新产品。(2)家纺产品。加强产品设计及系列新产品配套开发,提高织造水平和染色牢度,充分的利用各种纤维,采用提、绣、贴、割、剪、印、整等新技术,积极发展中高档巾被、毯类等床上用品及室内装饰系列用品,着力扩大家用纺织品生产规模。(3)纺织面料。重点加快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升级,完善提升毛纺、棉纺、化纤3个产业链,加快发展高档毛棉精梳高支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性化学纤维,积极发展醋酸长丝、莫代尔纤维、生态有机高档亚麻纤维混纺纱线等特种纤维,全力发展高支毛棉精纺面料、亚麻服装面料等。

  ——造纸。坚持林浆纸一体化,优化原料和产品结构,培植壮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造纸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1)调整原料结构。合理使用麦草资源,鼓励发展芦苇、棉杆等其他非木纤维原料,因地制宜发展速生材生产化机浆和化学木浆,大力开发和充分的利用废纸资源,逐步把原料结构比例调整到(草浆、木浆、废纸)5:35:60。(2)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优质、高档纸比重为重点,压缩低档纸生产规模,加快发展中高档文化用纸、工业用纸及纸板、信息用纸、特种用纸等优质系列纸及制品,形成多品种一起发展的格局。

  ——建材。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联合重组,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建材行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1)水泥。淘汰立窑和落后干法水泥产能,加快现有在建项目建设,严控新上水泥项目。支持发展60万吨以上粉磨站。大力推广散装水泥,提高水泥散装化率。积极开发道路水泥、膨胀水泥、快硬硫铝酸盐水泥等特种、专用水泥及新型工程材料。(2)水泥制品。重点发展混凝土输水及排污管道、铁路轨枕、公路及桥梁预制混凝土结构物件、预制大型屋面板、城市路面砖及广场用砖、轻质墙体混凝土砌块及建筑基础管桩等水泥制品产品,推广商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3)玻璃纤维:开发生产新型玻璃钢制品、玻纤布、GMT材料等产品,搞好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壮大玻纤制造业。(4)新型建材。积极发展烧结多孔砖、空心砖、蒸压粉煤灰砖、轻质隔墙板等新型墙材,防水、保温、装饰装修用到的材料及钢、铝等材质架构型材。(5)石材。整合资源,规划建设嘉祥、泗水、汶上、邹城四大石材加工园区,培植大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展嘉祥天青石工艺石雕和泗水“鲁灰”、汶上“锈石”、邹城“黑白花”等石材品牌。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使园区发展规划、制造业集群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设计、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交通路网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济宁高新区要立足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对外开放,吸引更加多的国内外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进区发展,真正成为我市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县区经济开发区要本着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完善规划,提升功能,努力建成县域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鼓励项目向园区集中,支持城区老企业退城进园,切实提高产业聚集度。重点打造装备制造、化工、食品三个千亿产业聚集区。

  装备制造业:巩固提升济宁城区装备制造业优势地位,辐射带动兖州、邹城、曲阜、微山、梁山、汶上6个产业集中区,着力打造工程机械、汽车、农业机械、内河船舶、煤矿机械、输变电设备终端产品工业园。

  化学工业: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体两翼六个园区”,即以煤基多联产为主体,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生物化工及医药为两翼,布局济宁化学工业开发区(金乡)、济宁中联化学(汶上)高端化工循环经济区、邹城市煤化工园区、鱼台县张黄化工园、兖州精细化工园区、济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六个化工专业园区。济宁化学工业开发区(金乡)重点以煤基多联产为主,以煤焦化、煤焦油精深加工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建设较大规模综合性园区。济宁中联化学(汶上)高端化工循环经济区重点发展盐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建设综合性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邹城化工园区依托兖矿集团和荣信煤化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发展基础化工及高的附加价值精细化工,逐步建成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和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化工技术开发基地。鱼台张黄化工园区以盐化工为主,重点发展烧碱、氯、氢系列新产品,建设循环经济特色专业园区。兖州精细化工园区和任城济北高新技术园区重点开发高端、高的附加价值、深加工、绿色低污染精细化工产品,建设特色高科技化工园区。化工园区按照“五个一体化”理念,突出各自特色,逐步形成分工协助、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食品工业:重点培育“四区十园”,即集中推进济宁城区、兖州、微山、金乡4个生产集聚区,推进建设梁山菱花食品工业园、山东集盛(邹城)食用菌工业园、嘉冠油脂工业园、绿源食品工业园、益海嘉里粮油工业园、孔府家食品工业园、微山湖产品工业园、鱼台大米深加工工业园、泗水果蔬制品工业园和玉堂酱园食品工业园等10个工业园区。

  高度重视大公司集团建设,切实发挥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地推进企业群体梯次发展。多方集聚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一批核心竞争力和规模效益突出的大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培植一批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定位明确、协作配套、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企业群体。

  1.做大做强一批大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实施重点带动,引导和支持骨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加强完善创百亿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重点培植一批出售的收益过500亿、过100亿、过50亿元的骨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力争到“十二五”末出售的收益过50亿元企业达到30家,过100亿元企业16家。其中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山推股份、如意集团4家企业出售的收益超过500亿元。

  2.培植一批骨干企业。围绕我市优势支柱产业,选择一批具有专业化生产基础的中小企业,明确发展定位,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生产,鼓励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使之逐步成为专业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质量好、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的骨干企业,逐步成为大企业后备力量。力争到 “十二五”末出售的收益过10亿元企业达到60家以上。

  3.培育发展一大批规模以上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抓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外商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地方特色产业办厂上项目,不断壮大我市制造业企业群体。力争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企业(新口径)达到3000家。

  (一)全力加大制造业投入。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培植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加快制造业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制造业投入5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技术改造投资4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强化大项目带动意识,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千亿产业、优势行业和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凝练论证筛选符合产业政策、体现低碳特点、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重点项目库,并不断充实完善。超前做好前期工作,完备可研、环评、安评、能评、土地、规划等要件,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强化政策引导扶持,加强调度督导协调,全力全速推进实施。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强化银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通过重点项目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优化。

  (二)持续强化技术创新。围绕完善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三大平台建设,以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产学研联合,深化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公司、大集团的交流合作,建立开放式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强化财政政策扶持,落实国家、省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围绕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上下游配套开发。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抓好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标准的制定,掌握竞争发展主动权。强化名牌意识,加大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的培育和宣传力度,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提高名牌经济贡献率。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等战略投资者。改进招商方式,突出产业链招商和龙头企业招商,精心策划、系统包装一批“高大外”项目,紧盯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核心技术企业、终端产品龙头企业、关键部件重点企业,加大攻关力度。提高招商质量,充分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鼓励现有企业对外合资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合资合作,把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技术和人才相结合,重点抓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强、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对全市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的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综合效益。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源和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着力推进园区建设。依托现有省级园区和产业龙头企业,按照项目集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要求,加快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功能设施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打造经济战略转型、优势产业成长、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者、示范区和隆起带。突出科学规划,紧密结合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充分考虑资金、市场、人才、交通、成本和发达地区产业递级转移等因素,深入研究、广泛论证、科学规划。突出可持续发展,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约使用资源为核心,重点引进高起点、高效益企业,努力构建生态工业园区。突出集聚效应,大力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鼓励城区老企业加快“退城进园”步伐,支持配套企业向终端产品园区集聚,努力提高园区经济集中度。突出高效服务,打破传统服务模式,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品位,大力推行全天候、一条龙、窗口式服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五)加速培育龙头企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9〕133号),集中培植一批“旗舰”型、“领军”型骨干龙头企业。组织指导企业按照高境界、高定位、高速度的要求,制定跨越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把准发展定位。鼓励企业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不断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推进重点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加快战略重组,整合产业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增强产业控制力;积极推动重点企业在创业板和境外上市,帮助企业利用各类债券等融资工具,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水平。加速发展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集团。

  (六)深度开拓两个市场。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紧紧盯住居民消费、医疗保健、重大工程、城乡改造建设等领域,深度开发产品、细分目标市场、创新营销方式,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有影响的专业展销展览经贸活动,努力巩固传统市场,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强化工商联手,着力推进消费品类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型零售商采购体系,推进装备类、建材类产品进入重点建设项目直供配送体系。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手,推进配套产品生产企业与终端产品企业的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分销中心和加工厂。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推进大型专业市场的改造升级,以流通现代化拉动消费、促进生产。

  (七)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3个中心环节,创新人才引进使用模式,围绕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列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重大项目建设急需人才单子,从国内外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收集捕捉高端人才信息,锁定人才目标,加大公关力度,切实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行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继续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联合培养与长期合作,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惠待遇,吸引人才在济宁定期“蹲点”,形成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两栖式”高级人才“智囊库”,抢占智力高地,支撑和带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坚持完善校企合作共建机制,加强技术培训力度,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建立培训基地,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操作技能熟练的中高级专业技工队伍。加强企业管理者队伍建设,建立职业经理人才市场,推广企业经营者招聘上岗,建立和完善股份期权等经营者激励机制。

  (八)着力深化企业管理。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引进职业经理,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指导企业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综合分析发展环境、资源要素、技术趋势等情况,搞好企业和产品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确立主营业务,不断优化发展战略;围绕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健全预算管理、投资决策、风险控制制度;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网络、人力资源开发等重点,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围绕完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原材物料、能源消耗、劳动用工定额等,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集中力量从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中抓出一批“管理创新样板企业”。实施企业“百名高管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企业家在心理、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素质精良、符合职业化、国际化要求的企业家队伍。

  (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为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把有限的资源和发展空间集中用于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强化淘汰落后产能、抑制过剩产能,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将能效低、污染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列入淘汰目录,明确淘汰时间,限期退出市场。发挥兖矿集团、太阳纸业、菱花集团、如意集团等8个循环经济样板企业引领作用,在完善提升煤→焦→精细化工、煤→电→化→建材、林→浆→纸→废水治理回用、粮食深加工→生物食品→废水资源化→种养植业、棉(毛)→纺纱→落棉(毛)→纺纱5个循环经济产业链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打造济宁高新区等6个循环经济园区。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工业企业采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降低产品能耗、水耗、物耗,达到或基本达到工业“三废”零排放,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

  (十)努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务服务。充分发挥工业调整振兴联席会议作用,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提增速扩总量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完善领导联系包保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重点项目实行联合会审,限时办结;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共同责任制,对列入重点扶持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项目,实行政策倾斜、用地“点供”、环境容量优先保障。强化政策扶持。认真落实国家、省推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扶持公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鼓励大企业发展、培育重点产品、“退城进园”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势集成和政策的配套联动。强化金融服务。探索设立工业投融资平台,整合国有企业资产,放大资产优势,引导和吸附金融及社会资金支持重点产业、支柱行业、骨干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银企合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项目推介会等,加强信贷支持。强化监测预警。按照预测为先、协调为重、服务为本的要求,切实增强预测指导能力、协调服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起调度有序、反应迅速、应对有效的运作机制。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工作程序,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全市工业结构调整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方便的服务。强化责任考核,引导全市上下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努力形成推动工业调整振兴的强大合力。

Copyright © 2018-2020 江南体育官方电话客服中心/江南首页登录手机版下载/江南地址入口是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蜀ICP备18030436号-1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